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
——旅游业转型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2011年5月25日至26日,新疆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提出,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突出发挥其社会经济功能。
2010年新疆旅游业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突破,接待国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亿元,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区 GDP 的5.6%,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已经呈现出大发展的良好态势——这表明旅游业正在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完全具备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条件。
一、旅游业收入效益分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曾说: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它既可直接扩大消费,还可带动其它消费,对交通、餐饮、住宿等有明显拉动作用,对金融、物流、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有积极促进作用。旅游业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收入增加4.3元。
旅游业对新疆经济的直接贡献(详见表1) ,2000年以来,新疆旅游业的总收入占到了新疆 GDP的5%以上( 除了2003年、2009年) ,旅游业总收入也占到了第三产业的12% 以上。可见,旅游业在新疆经济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对新疆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新疆第三产业的影响更大。旅游业除了通过旅游总收入直接影响新疆 GDP 外,它还可以通过由旅游业直接总收入而产生的诱导(引致) 收入和间接收入来影响新疆的 GDP。也就是说,旅游业总收入对新疆 GDP 的影响只能反映旅游业对新疆 GDP 影响的一部分,它仅反映的是旅游业对新疆 GDP 的直接的贡献( 或者说显性的贡献) ,而隐性的贡献它是无法反映的。
表一 近十年旅游业对新疆经济直接作用
年份 |
新疆GDP (亿元) |
旅游收入 (亿元) |
占GDP比重 |
第三产业产值 (亿元) |
占第三产业比重 |
2000 |
1363.56 |
70.53 |
5.17 |
537.80 |
13.11 |
2001 |
1491.60 |
79.96 |
5.36 |
629.57 |
12.70 |
2002 |
1612.65 |
92.20 |
5.75 |
704.50 |
13.16 |
2003 |
1886.35 |
92.72 |
4.92 |
753.91 |
12.30 |
2004 |
2209.09 |
116.56 |
5.28 |
848.49 |
13.74 |
2005 |
2604.14 |
138.75 |
5.33 |
929.34 |
14.93 |
2006 |
3045.26 |
160.00 |
5.25 |
1058.16 |
15.12 |
2007 |
3523.16 |
205.27 |
5.83 |
1246.89 |
16.46 |
2008 |
4183.21 |
209.47 |
5.07 |
1424.96 |
14.70 |
2009 |
4277.05 |
186.08 |
4.35 |
1561.97 |
11.91 |
数据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1-2010年)整理
设新疆 GDP总量为 Y,旅游业收入为 X,用直线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新疆GDP总量与旅游业收入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 = 99.633 + 17.521X; F = 416.004,回归方程说明,新疆每增加 1 元的旅游业收入,新疆GDP总量大约会增加 17 元左右。由此可见,新疆 GDP总量与旅游业收入呈正相关系,且高度相关。这也进一步说明旅游业是新疆发展潜力巨大、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的产业。
产业经济学上,把对地区经济贡献大、对地区产业发展具有引导作用的产业认为是支柱产业,一般要求产业增加值要比较稳定地占到GDP的 5%-8%。而新疆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比较稳定地达到 5%,这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支柱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二、旅游业创汇效益分析
在旅游业创汇方面(详见表 2), 总体来说,新疆旅游业创汇增长速度小于中国旅游业创汇的增长速度 (除 2004年、2006年、2007年、2009年) 。新疆旅游业创汇从2000年的0.9494亿美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2.0000亿美元,10年增加了约2倍,而我国旅游业创汇在2000年是162.24亿美元,到了2010年增加到了397亿美元,10年间增加了2.4倍多。新疆旅游业创汇的增长速度低于我国旅游业创汇的增长速度,所以新疆旅游业创汇由2000年占全国旅游业创汇的0.59% 降到了2010年的0.5%。这与新疆贸易出口额占全国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上升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表二 近十年新疆旅游业创汇与中国创汇比较
年份 |
新疆创汇 (亿美元) |
新疆旅游创汇增长率 |
中国创汇 (亿美元) |
中国旅游创汇增长率 |
新疆/中国 (%) |
2000 |
0.9494 |
10.63 |
162.24 |
15.07 |
0.59 |
2001 |
0.9856 |
3.81 |
177.92 |
9.66 |
0.55 |
2002 |
0.9942 |
0.87 |
203.85 |
14.57 |
0.49 |
2003 |
0.4857 |
-51.15 |
174.06 |
-14.61 |
0.28 |
2004 |
0.9108 |
87.52 |
257.39 |
47.87 |
0.35 |
2005 |
1.0009 |
9.89 |
292.96 |
13.82 |
0.34 |
2006 |
1.2800 |
27.88 |
339.49 |
15.88 |
0.38 |
2007 |
1.6190 |
26.48 |
419.19 |
23.48 |
0.39 |
2008 |
1.3600 |
-19.04 |
408.43 |
-2.63 |
0.33 |
2009 |
2.0000 |
32.00 |
397.00 |
-2.87 |
0.50 |
数据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1-2010年)整理
在外贸出口额方面(详见表 3) ,从总体来说,新疆贸易出口的增长速度大于中国贸易出口的增长速度( 除2000年、2001年、2004 年、2008年、2009年) 。2000年新疆贸易出口额从12.04亿美元增长到了 2009年的140.17亿美元,共增长了10.64倍多; 同期全国的贸易出口总额从2492.00亿美元增长到了22073.00亿美元,共增长了7.85倍多。由于增长速度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新疆贸易出口总额由2000年占全国贸易出口总额的 0.48%,上升到 2009年占全国的 0.63%,增长了1.31倍。
表三 新疆对外贸易出口创汇与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创汇比较
年份 |
新疆外贸创汇(亿美元) |
新疆创汇增长率 |
中国外贸创汇(亿美元) |
中国创汇增长率 |
新疆/中国(%) |
2000 |
12.04 |
17.23 |
2492.0 |
27.84 |
0.4831 |
2001 |
6.68 |
-44.52 |
2661.0 |
6.78 |
0.2510 |
2002 |
13.08 |
95.81 |
3256.0 |
22.36 |
0.4017 |
2003 |
25.42 |
94.34 |
4382.3 |
34.59 |
0.5801 |
2004 |
30.47 |
19.87 |
5933.2 |
35.39 |
0.5136 |
2005 |
50.40 |
65.41 |
7619.5 |
28.42 |
0.6615 |
2006 |
71.39 |
41.64 |
9689.4 |
27.17 |
0.7368 |
2007 |
115.03 |
61.13 |
12177.8 |
25.68 |
0.9446 |
2008 |
222.00 |
48.18 |
25616.0 |
52.46 |
0.8666 |
2009 |
140.17 |
-58.37 |
22073.0 |
-16.05 |
0.6350 |
数据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1-2010年)整理
换个角度思考,若抓住新疆与八国接壤,依托其独有的地缘、口岸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抓住上海合作组织关于相互间开展经济贸易的有关协定和有利条件,扩大和深化边境旅游,并争取将边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国际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衔接,三大旅游市场相互促进,旅游产品相互整合,使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新疆打造西部区域增长极和向西开发桥头堡的重要推动力。若新疆旅游业创汇的效益再大些,那么由于它的联动效应,势必会带动外贸出口额的进一步增长,对新疆社会经济的贡献将会更加明显。
三、旅游业就业效益分析
旅游就业效应是旅游业影响国民(区域) 经济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它往往是取得旅游收入之外的最重要的目的。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解决多民族的就业是维护新疆安定的基本条件,而发展旅游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民族的就业问题。
在旅游就业方面(表 4) ,新疆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在平稳的增加( 除2005年、2007年) ,占全区就业人数比重的平均水平是 1.84%。新疆 2007 年的全社会总体从业人员是830.42万人,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294.35万人,旅游业的直接从业人员为16万人,间接就业人数是65万人,所以,新疆旅游业总的从业人员为81万人。因此分别占到了当年新疆全社会总体从业人员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的 1.93% 和5.44%。但还是低于旅游业发达国家10%以上的就业率水平。
表四 2000-2007年新疆旅游从业人数与就业人数比较
年份 |
旅游业从业人员 (万人) |
新疆就业人员 (万人) |
旅游业从业人数/就业总人数(%) |
2000 |
10.0 |
672.50 |
1.49 |
2001 |
12.1 |
685.38 |
1.77 |
2002 |
12.8 |
701.49 |
1.82 |
2003 |
13.2 |
721.27 |
1.83 |
2004 |
15.0 |
744.49 |
2.01 |
2005 |
15.0 |
797.62 |
1.88 |
2006 |
16.0 |
811.75 |
1.97 |
2007 |
16.0 |
830.42 |
1.93 |
数据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1-2008年)整理
这表明了旅游业在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有一定的差距,然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从各方面支持和帮助新疆旅游业的跨越式的发展的必要性和必需性。
四、关于博乐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民俗旅游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强调特色鲜明。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上,一些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在商业目的下,新疆一些特定的民族礼仪和习俗被随意庸俗化,随时出售给旅游者;有些地方对各少数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不加区别,随意混穿,以上做法造成了民俗文化的扭曲呈现和民俗文化商品化日趋严重。这种对于民俗文化的挖掘,不仅达不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反而给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1.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这是基于旅游业自身的三个特点决定的。一是由于旅游景观、旅游线路等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性,尤其是依托性、综合性的特点,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消费需求,要求旅游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必须配合、协调发展。二是旅游产品具有跨地域性,客观上要求政府积极协调,开发旅游市场,构筑一个利益共享、相得益彰的区域合作的大旅游区。三是旅游业是一个包含面广、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经济产业,它渗透到众多部门和行业之中,并与其相融合。如果只由旅游部门抓旅游,很难在短时期内见效,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发展旅游的整体合力,这些都必须靠政府的行为才能完成。
总体说,即政府采取制订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旅游产业政策,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旅游投入,加强宏观调控和旅游法规建设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旅游投资环境,有意识地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其本质特点是通过政府行政的强力干预,使旅游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有序繁荣和快速增长。尤其对于已初具产业体系规模的博乐旅游业而言,由于政府机构掌握着土地、规划权和生产力要素,通常是投资开发旅游资源的先行者,在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条件下,通过先期进入市场而形成垄断优势,占有经营市场的较高份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 着力突破交通瓶颈的制约
公路交通是旅游业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短途交通方式,公路交通路线建设投资少,占地少,施工期短,见效快。博乐发展旅游业已经具有了航空、铁路等长距离运输的可进入性条件,内部必须要有良好的公路交通系统。为此,要建立和完善博乐及其周边主要旅游区和旅游城市之间的配套公路网络,提高主干线路的质量等级和疏散客流的能力。优先解决国家级和重要旅游资源开发地出入公路网络的建设,提高可进入性;对于开发条件成熟的地区,应着重于提高旅游公路等级;对于发展条件暂时欠缺的地区,应先以连通景区的公路建设为主,不一定强调公路等级。
⒊ 促进旅游产业与民俗文化产业的融合
博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文化是旅游之魂,特色是旅游之本”。要加大力度,充分挖掘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含量,大力开发高品位、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例如已在吐鲁番打造的“不夜吐鲁番”大型实景歌舞晚会,在南疆重镇喀什打造民俗风情浓郁的大型歌舞晚会,在喀纳斯景区打造原生态的文化旅游产品“梦恋喀纳斯”等等。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就说明各个区域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而“特色”正好作为博乐开发民俗旅游的重点。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赋予了旅游业鲜活的生命力,也为旅游业注人了更大的活力。
⒋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应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
民俗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如果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就能够满足游客对不同旅游资源的喜好,也能借助于一些开发较早、发展较成熟且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同样,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景点建设还应考虑到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组合,形成景点之间“景点组合”、“线路联通”,协同开发。博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与赛里木湖、阿拉山口岸及怪石峪等旅游资源的开发相结合,这种协同成组的开发布局会起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效应。
⒌ 推进旅游宣传促销创新
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的整合,充分利用有限的旅游促销经费,聚合全行业的力量,利用现代传媒手段,高水平组织策划旅游整体宣传促销活动。实施联合促销、整体宣传、部门联合、行业联合、区域联合和地域联合等方式,强化促销效果。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旅游形象宣传,借助对口支援的平台,组织本地州市旅游产品到对口支援省区市进行宣传促销;积极推动博乐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行政部门建设自己的旅游网站;通过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举办节庆活动,提升博乐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与其它社团组织联合举办一批档次高,内涵丰富的活动,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提升博乐旅游业的影响力。
2012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培育战略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设的基础之年。博乐旅游业不仅要实施旅游精品建设工程,提升旅游竞争力,而且应实施重大项目支撑工程,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立重大旅游项目名录,加强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筛选一批对博乐旅游发展具有重大牵动力的旅游项目,积极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引智工程,吸引区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开发建设,努力形成全州旅游发展新的亮点和增长点。